Ask林曦 零基础的人如何写下书法的第一笔(上)

  「Ask林曦」是“林曦的小世界”2017年策划的一个问答栏目,林曦的小世界在收到的数百条提问中,选择了十二个问题和大家认真地探讨。从民间传统文化到艺术欣赏,从时间管理到美食乐事,一起将日常生活中那些令我们感到困惑、好奇的问题一一拆解,细细思量。

  我们都向往美好,也希望周遭为美好事物所环绕,写字便是个极好的开始。最初可能只需要一张纸、一支笔、一点墨,跟着时间流转,夏至时,桌上多了只栀子,冬天燃起香,一对摩挲许久的纸镇...小桌连同内心日渐丰富,还能借着这份心情,布置一张餐桌,做顿温补的晚餐,将书法之美落到生活实处,成为日用常行。

  其实谈到书法学习,我想大家都不是真正的零基础。所谓零基础是指一点都没有接触过,但是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大概都被逼迫写过大字吧,比如临摹一些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

  但确实,要谈到书法学习,就必须理清楚写字和书法的差别。写字其实是一个比较实用的需求,但到了今天,这个需求已经慢慢的变少了,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微信上打个字解决,发语音还能转成汉字,于是就带来了我们对书写艺术性的更大需求。

  也就是说,在人工智能一天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越来越需要真正来自于人的创造和艺术的审美带来的享受,来补足这个时代的一种趋势,这种需求是更加迫切的。因此如果书法是一个艺术,它就是系统性的训练,就不再是一个点上的事情了。如果你面对任何一个专业技术人员,问他能不能简单地讲讲他的专业,我想大家都会觉得有点困难。

  就像我有一个好朋友,他是一个钢琴家,然后他有一天跟我说,你们暄桐教室报名太费劲太麻烦了,你能给我简单说说,我自己回去写两篇行吗?我就说,如果你能够简单地教会我弹钢琴,我就能简单地教会你写字。

  所以一个有难度的、系统性的艺术门类,很难三言两语讲清楚,也许我们会有一条速成的路,但是速成带来的只是启发大家的兴趣,如果真的奔着这个速成的结果去的话,其实也失去了我们学习书法,或者想要深入一门艺术的乐趣。

  我自己过去五六年一直在做着类似于书法普及的工作,也是因我自己特别爱写字,并从书法中获益很多,所以希望更多人也能够玩起来、享受起来。就跟一个跑步的达人,并不是号召大家去参加体育比赛,而是真切地在每一天享受跑步的乐趣一样;我也希望听到我分享的人,能够真切地享受写字的乐趣。

  那么我的体会是,写字的人群大概有三个类型和三种需求,这三种需求所带来的训练方式的侧重点都不一样,就是养成的方式非常不一样,但是我们往往混为一谈,混为一谈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很多矛盾和对不上的地方。

  第一类人群就是小朋友,就是完全的初学者,成年人其实都不再是这样的初学者了。此阶段就是要通过拿起毛笔,学所有的笔划、偏旁、部首,试图写出一个符合规矩的字。

  过去启蒙的小朋友都从《九成宫醴泉铭》或者颜真卿的其他作品写起,其实是为了建立最初的平正规矩的感受。此阶段无他,就是老老实实地临帖,能够对汉字的构成产生兴趣。

  因为汉字就像小朋友玩的积木,是由不同的零件,或者说不同结构的原件组装起来的,跟我们的榫卯结构,跟所有中国文化里其他的东西有特别相似的地方。

  包括像徐冰老师的书法,他其实是把英文的字母变成了汉字,也是汉字组装零件的思路,把部件重新组成新的汉字。所以我认为这个阶段就是去引发兴趣,真的去体会一撇、一横、一捺,以及把笔划控制好的乐趣。

  这个需求可能就是大人在各个领域都已经有一些在专业上的能力、看法和经验了,也就是说自己的方法论已经建立,这个时候把书法作为一把钥匙,打开中国文化之门。

  因为书法的练习和文字性的叙述还不一样,文字性的叙述它是更抽象的、更思维的,而书法却是你用毛笔蘸着墨,一笔一划写出来的。

  而且在临帖或者在观看书帖的时候,你跟古人之间的交流,其实是一种非常近的交流。

  我记得我有一次在台北故宫看黄庭坚的《松风阁》,因为古代的工具太好了,纸太好了,墨太好了,那个墨迹清晰到就像昨天刚刚写的一样,闪闪发光。夸张地说,好像黄庭坚就在你面前书写,你是能感受到那个书写的过程的。

  这种跟古人印心和交流的感受,在别的艺术门类其实比较少能感受到,而且汉字又是有书写内容的,能通过内容来理解一个人乃至一个时代的文化,我觉得这是乐趣所在。

  所以在此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面”的问题,就是尽量看到书法的全貌,就像大家在暄桐教室,沿着书法史,篆、隶、真、行、草,把所有的书体、字体都旅行一遍。

  而进入每一个时代的书法时,总是有必要了解它的人文背景,有必要了解书法家,有必要了解时代,有必要了解那个时代的音乐、文学,一切一切……书法就变成了一个缩影,带来的是一个比较大的空间。

  这种游玩的心情,除了带来审美的提高之外,也让深入其中的时间是有趣而值得的,我觉得这是成年人的一个非常典型的需求。因为如果我们不当书法家,单纯把字写好的意义,其实小于以它为钥匙去深入文化的意义。

  这里有一个历史的问题,因为其实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一个群体叫“书法家”,书法是在文人的这个大的架构和背景下,大家共有的技能和一种被崇尚的方式。

  真正谈到专业的书法家是非常近代的事情,所以书法如果脱离了汉字,脱离了文化,脱离了文人的人文背景的话,把它孤立出来的时候,它是不成立的。

  拿出一本中国书法史,可能上千个名字,你会发现这些名字全都是当时的文人、大儒、大的思想家,也就是说书法家是以他的思想先立住了,先有一席之地了,之后他的字才被大家追慕喜爱,甚至是珍视。所以孤立地拿一张字来评价好坏和衡量价值的时候,难免是空洞的。

  当然现在各个行业都更加细分,更加专业化了,如果从专业化的角度来说,书法家比较像职业的运动员,他要去考虑的问题是突破,也就是说一个学科的前沿性。他可能就不再是对经典范式的学习、浏览,甚至享受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专业性的挑战。

  所以很多人说不太看得懂当代的书法,明明写得不漂亮啊,也不好看。其实如果把传统审美的标准拿来套在现代书法家追求的学科突破和前沿性上的话,是不公平的。

  要认识到,一门艺术的语言和一门外语是一样的。比如当我们进入到书法的时候,如果是初学者,可能还在认一个一个的字,当知道更多的时候,能看到的是一条一条的线和每一种结构的方式,以及空间、章法、气息。那再深入一点进入到专业领域的时候,看到的是我有没有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超越。

  书法是抽象性的,它像音乐,因为有时间的推进性,但是又像建筑、绘画,它有空间的架构存在,这两者交互起来的时候,确实是有难度的。

  所以我觉得书法普及是所有的艺术门类里相对来说难度最高的一个。为什么呢?因没有可比性,比如说音乐、绘画,还有西方的音乐、绘画可比,而西方从来就没出现过书法这样一个门类,书法是我们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东西。而且它也无法脱离汉字而存在,像日本、韩国做过很久的尝试,把书法变成一种类似抽象绘画的存在,但因此其实它也就不是书法了。所以书法的内涵和外延很难做这种无限制的、脱离掉书法传统的发展和扩张。

  这些综合起来就是说,我希望我们大家能够不要轻视书法。书法看上去门槛很低,都觉得只要会阅读汉字,某一些程度上就懂书法,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书法是一个艺术门类,它有自己的语言。但同样的,并不是抽象性的就不能去明白,就像小鸟唱歌我们听得懂吗?听不懂,但是觉得好听吗?好听。音乐也是这样。我们接触抽象性的东西时,更需要打开心灵,它能带来一个更大空间,而它存在的意义不也是突破了我们完全靠左脑、靠逻辑的认知吗。

  以上的三种需求,我觉得也是书法学习的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往上走的时候,可能都是对上一个阶段的打破,是一个不破不立的过程。我们很难在站在一楼的时候去遥想三十楼的风景,你只能一步一步爬上去,大家才有对话的空间。